唐武德八年(625年),唐高祖李淵設壁州,治諾水縣,即今四川巴中通江縣。壁州盛產(chǎn)一種竹鞭,它生在斷裂的巖壁中,歷經(jīng)風吹日曬、冰雪覆蓋,彈性好、韌性強,最適合制成鞭子。由于交通不便,壁州鞭的產(chǎn)量又少,故十分名貴。
恰恰就是這樣一根竹鞭,引出了兩位詩人“以鞭自喻”的精彩對吟。元和五年(810年)正月,御史元稹和宦官劉士元先后投宿華陽縣敷水驛,劉士元蠻橫地占據(jù)了元稹的客房,并用馬鞭打傷了元稹,此事一時轟動朝野。劉禹錫聽說后,寄贈了一只文石枕和一首詩給元稹。元稹回贈了一根壁州鞭和一首答謝詩,劉禹錫再以《酬元九侍御贈壁州鞭長句》一詩贊揚了元稹正直不阿的節(jié)操:
碧玉孤根生在林,美人相贈比雙金。初開郢客緘封后,想見巴山冰雪深。多節(jié)本懷端直性,露青猶有歲寒心。何時策馬同歸去,關樹扶疏敲鐙吟。
首聯(lián)視元稹為“美人”,這既是對元稹贈詩“野人酬贈壁州鞭”一句中自謙“野人”的回應,也是對其相貌俊逸、才德出眾的評價。屈原在《離騷》中常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貞之士,這種隱喻傳統(tǒng)也體現(xiàn)在這聯(lián)中。劉禹錫認為元稹雖然處在“巴山冰雪深”這樣的逆境,依然保持著傲然挺立、虛心勁節(jié)的品格,恰似壁州鞭那“多節(jié)本懷端直性,露青猶有歲寒心”的風骨,同時勉勵元稹繼續(xù)錘煉自己的意志,永葆寧折不彎的氣節(jié)。正是他們共同具有曠達樂觀的胸懷與不改志節(jié)的操守,兩人終其一生保持著摯友的關系。
無獨有偶,唐代名相陸贄也曾獲贈一根竹鞭,或許也是壁州鞭,但陸贄卻拒絕了。唐德宗為此請人告訴陸贄“卿清慎太過”,“如鞭靴之類,受亦無傷”,一鞭一靴這樣的小禮物,收下也無傷事體。陸贄不但再次拒絕,并上奏唐德宗道:“監(jiān)臨受賄,盈尺有刑,至于士吏之微,尚當嚴禁,矧居風化之首,反可通行!賄道一開,展轉(zhuǎn)滋甚,鞭靴不已,必及金玉。”他認為自己身居相位,一旦賄賂的途徑經(jīng)他之手打通,收受鞭靴的賄賂之風便會愈演愈烈,最終一定會發(fā)展到贈金送玉。
陸贄認為自己肩負著引領社會風尚的責任,不僅不能帶頭收受他人的賄賂,更不能面對行賄受賄的行為視而不見。他之所以拒絕別人贈送的鞭靴等物品,就是帶頭自律,守住“拒賄”防線,防止“鞭靴之類涓流不絕”而致“溪壑成災”。他還告訴世人“不受乃其常理”。陸贄正是因此得來后人對他的高度評價。
一根壁州鞭,彰顯了一個人的氣節(jié)與品行,今人讀到這兩則故事,應有所悟。
(轉(zhuǎn)自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)